最新消息

智慧化的前提,是需要倚靠平台建立用戶忠誠度,黏著度夠高的話,才能取得具有利用價值的資料,而可多加利用。

News & Events

台灣落實智慧化?企業要先變聰明

繼雲端運算、物聯網、巨量資料的概念提出後,舉凡產業、市場至日常生活各個面向,無一不朝向「智慧化」發展。從智慧製造、智慧運輸、智慧支付、智慧醫療、智慧家庭,進而用「智慧城市」涵蓋所有應用範疇。

台灣政府或是主要產業皆能理解時下的關鍵字為何,如:物聯網、巨量資料乃至工業4.0等。然而,在關注上述關鍵字之餘,或許該想一想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所扮演的角色,而去理解有利台灣產業未來發展的「智慧」到底該為何?

以占台灣GDP比重最高的製造業為例,當中的電子業多數是以終端產品「代工」為主,主導權在客戶身上,然上游零組件雖也積極投入,但仍得視該零組件的特質。

客製化的IC設計則以較具標準品特性的面板或是LED等握有主導權。若以下游品牌市場來觀察,以消費性電子產品而言,一來是產業技術門檻不高,加上內需市場規模不大,造就當地品牌對台灣而言確屬不易。若以IT產品而言,縱然有品牌,但其產品規格不易差異化,終究仍以價格取勝,且就市場規模而言,依舊比不上擁有地主國優勢的美系品牌或是陸系品牌為主。

因此,台灣在產業體系的分工位置,不由得仍以管控「成本」是為其可替客戶分憂解勞的主要工作。

而試問現今討論的智慧化,對以代工業務的台灣業者的意義何在?且在尚未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,其實就得先顛覆既有的基礎運作架構,因為讓人、機器之間可互相溝通,就得先花一筆錢,因此智慧化對代工業者的急迫性便相對不高。

智慧型手機為例,真正能倚賴巨量資料或是雲端運算獲利的業者,皆非單獨擁有硬體產品業務的業者,而是擁有平台且具備用戶基礎的業者。

智慧化的前提,是需要倚靠平台建立用戶忠誠度,黏著度夠高的話,才能取得具有利用價值的資料,而可多加利用。

簡單來說,當Google Android陣營手機賣得越便宜,當硬體業者苦哈哈時,坐享其成非屬Google了。因為,眾多用戶雖使用不同品牌的手機,但卻都在使用Google平台服務,而此又奠定了Google的巨量資料來源,包含:語音、圖像或是搜尋文字等,而奠定人工智慧的發展基礎。

而台灣在製造業為主的環境下,欠缺一個提升用戶黏著度的平台,在未有豐厚資料的灌溉下,欠缺非結構性資料分析的經驗,而離人工智慧發展也就有些距離了。

Via: 工商時報